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重庆这座城市得重庆崽儿,我已经习惯了每天上学上班路上的各种早餐摊,习惯了下班放学之后小吃摊,习惯了夜晚散步时候的烧烤摊儿、凉面摊儿、水果摊儿、小商品摊儿……举个例子,我姐这个人,生活的很精致的一个人,月收入是我望尘莫及的她买得起几的包包,穿得起几的鞋子,吃得起哪些我看一眼都觉得奢侈的昂贵美食,但是,她最喜欢的,还是夜晚公园附近路边摊上十几块钱一双的平底鞋,那路边边乱兮兮的烧烤摊儿……
但不知道何时,路边摊开始逐渐消失,我也只有上班的时候,在办公楼附近的小巷子里面能够看到偶尔出现的零散摊子,即使如此,他们依然经常被撵走,有时候十天半月都看不到他们摆摊儿的影子!当然,一切都是为了市容市貌着想,这一点得承认,整顿之后,城市确实看上去干净整洁了,但是,有时候早上急匆匆上班来不及吃早餐,路过曾经摆摊的地方却下意识张望时;下午下班,饥肠辘辘,想要买点便宜实惠又解馋的小吃时;周末晚上想要去摊上吃点烧烤时,心理总还是有那么一点遗憾,城市越来越干净了,但是,总感觉少了那么点灵气,失去了拿分热闹……
不过,最近,中央文明办日前的一项“重大调整”,也对此做出了呼应。据报道,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,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, 不将占道经营、马路市场、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。消息一出,备受社会关注。不少网友直呼“接地气”!
“小吃小喝”迎来政策红利
今年全国两会上,保就业成了重要议题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: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,提高居民消意愿和能力。支持餐饮、商场、文化、旅游、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。而为复苏经济、重振餐饮,各地都在问计。
如何助力餐企发展、重振地方经济呢?其实,地摊经济与餐饮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。因此,最近,地摊经济获得两会代表热议。而中央文明办更是明确表态:不再将占道经营、马路市场、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。地摊经济获得鼓励,有其现实的考量。在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,也隐含了“小吃小喝”的潜在市场。对于国家政策的助力,餐企更需要充分利用好。
多地已行动起来!成都开创中国先例!
早在3月15日,成都市就发布新规,允许商户摆地摊、临时占道经营。在央视新闻里,成都黉门街餐饮商家姜韩介绍,他们的餐桌能摆到外面来了,不仅增加了营业面积,而且外面天气凉快,更能吸引客人,去年一天营业额1000,今年2000。
据新华网从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获得的数据,自3月出台政策允许商户商贩临时占道经营以来,截至5月21日,共有临时占道摊点、摊区2234个,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,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……成都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个,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%。
山东也响应地摊经济政策号召。据快手号“好客山东”,山东环联夜市活动中,400户摊主骑着电三轮,带着口罩集体出摊,有煎饼摊,有鲜榨果汁,有东北烤冷面、铁板鱿鱼,满足了食客,也重振了餐饮业。
在兰州,城市管理也采取“宽政”措施,一些餐饮企业的桌子摆到外面了。茹记烤肉店负责人张莹说,他家的烤肉就是从街边的摊子开始的,在不影响市容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,适当放开烧烤,增加了城市的烟火气,挺好。
人民日报快手官方账号也发布视频作品,赞赏“地摊经济”释放的活力,让城市更有烟火气。人间烟火味,最抚凡人心。
大品牌也在“往小里做”
地摊经济获得鼓励,有其现实的考量。在释放政策善意的同时,也隐含了“小吃小喝”的潜在市场。对于国家政策的助力,餐企更需要充分利用好。其实,早在疫情的时候,餐饮大品牌就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转变,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大品牌纷纷“往小里做”,譬如海底捞、西贝纷纷加码快餐,助推高性价比的快餐小店。
“引车卖浆”自古有之,大街上熙熙攘攘,车水马龙,有车辆、有行人、也有吆喝的商贩和挑选物件的购物者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,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地摊文化。中国的地摊文化自古流传至今,可以说是中国的符号。充满了地方文化浓厚的气氛!如果全国的城市都允许摆地摊的出现,那将会带动多少就业机会。
以前因为摆地摊影响城市的形象,把地摊文化取缔,以老百姓温饱为代价,来换取一尘不染的环境弊大于利。因为地摊文化的取缔,门脸房租是一路上涨,以我们这里为例。三十平方的小屋,从1200/月上涨到今年的4800/月,这么贵的房租只能让人望洋兴叹!
今年的疫情也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,成都地摊文化的实施才是真正的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!一个城市没有地摊文化,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城市,正因为地摊文化让这个城市显得有灵气!面对成都地摊文化的再次恢复!就像一座灯塔为迷茫的人们指引方向,充满温情!地摊文化才是老百姓真正的需求,让那些低收入的人群有一项收入!有百利而无一害。当然,烟火气要有,健康卫生也要管!